本發(fā)明涉及建筑施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易于固定的建筑模板體系。
背景技術:
1、建筑模板體系強調構造的快速搭建與拆除,通常由模塊化的單元構成,可以快速安裝和移除,適用于需要高效施工的項目,其中,鋼模板體系中,對拉螺栓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主要用于固定和連接兩個建筑模板,確保建筑模板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不發(fā)生位移或變形。通常在安裝對拉螺栓之前,需要將模板準確地定位并固定在適當位置上,之后使對拉螺栓穿過模板上的孔位并與模板進行固定。但在實際安裝時,模板的位置難以準確一次固定到位,在安裝對拉螺栓時需要進行細微調整,而若部分對拉螺栓先進行緊固,會導致模板的位置固定,若模板有細微傾斜,其他對拉螺栓易安裝不到位,影響模板體系的搭建。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1、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易于固定的建筑模板體系,以解決現(xiàn)有的模板體系在安裝對拉螺栓時先固定的螺栓影響模板位置調整的問題。
2、本發(fā)明的一種易于固定的建筑模板體系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3、一種易于固定的建筑模板體系,包括建筑模板和對拉螺栓;建筑模板有兩個,且面對面設置,分別為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兩個建筑模板上均開設有貫通孔,第二模板的貫通孔朝向第一模板的一端固定有大端朝向第一模板的第一錐形筒;對拉螺栓有多個,用于連接兩個建筑模板,包括第一螺桿、中間螺桿、銜接組件和第二螺桿;第一螺桿穿過第一模板的貫通孔并與位于兩個建筑模板之間的中間螺桿通過第一螺母連接;中間螺桿的另一端通過銜接組件與穿過第二模板上貫通孔的第二螺桿連接;銜接組件包括第二錐形筒、連接件和拉繩;第二錐形筒內設置有彈片,連接件通過穿過第二錐形筒的拉繩與第二螺桿連接;初始狀態(tài)下,第二錐形筒通過彈片與連接件卡接;第二錐形筒與第一錐形筒配合時,彈片與第一錐形筒磁性相吸并與連接件脫離,允許連接件相對于第二錐形筒移動;移動第二螺桿,通過拉繩帶動連接件移動使其與第二錐形筒抵接,限制連接件與第二錐形筒的相對移動。
4、可選地,連接件包括第三錐形筒、第二螺母和卡接桿,第三錐形筒的大端朝向第二錐形筒,用于與第二錐形筒抵接;卡接桿位于第三錐形筒內側且與中間螺桿的另一端抵接,并通過第二螺母與中間螺桿連接;第二螺母位于第三錐形筒內側并與第三錐形筒的小端連接;拉繩的一端固定并纏繞于卡接桿;卡接桿外開設有環(huán)形的卡槽;彈片一端連接第二錐形筒內壁,另一端向第二錐形筒內部且小端一側延伸至與卡槽卡接,進而使連接件與第二錐形筒保持連接;且彈片與第一錐形筒磁性相吸時產(chǎn)生形變并與卡槽脫離。
5、可選地,第二模板的貫通孔遠離第一模板的一端設置有導向錐筒,導向錐筒的大端朝向遠離第一模板的一側,以便于向外拉出第二螺桿。
6、可選地,第二模板的導向錐筒內可拆卸地安裝有錐套和傳動螺母,錐套與導向錐筒錐面配合,且為傳動螺母提供與第二螺桿垂直的抵接平面;第二螺桿的一端在伸出貫通孔后,傳動螺母套設于第二螺桿外,并通過轉動傳動螺母促使第二螺桿進一步向遠離連接件的方向移動。
7、可選地,第二錐形筒和第三錐形筒的大端抵接,且抵接的一面包括錐形斜面,錐形斜面引導第三錐形筒向第二錐形筒靠近時與第二錐形筒保持同軸。
8、可選地,第二錐形筒和第三錐形筒抵接的一面還包括抵接平面,抵接平面與第三錐形筒的軸線垂直,并位于錐形斜面的外圈,且與錐形斜面構成曲折面。
9、可選地,彈片有多個,繞第二錐形筒周向間隔設置,且遠離卡槽的一端通過固定環(huán)連接,固定環(huán)連接于第二錐形筒內壁。
10、可選地,第一螺母位于兩個建筑模板之間,包括錐形套和位于錐形套內側并與錐形套小端固定連接的內螺套,錐形套的大端與第一模板抵接,內螺套用于連接中間螺桿和第一螺桿,且內螺套的外周壁為多棱柱面;第一螺桿伸出第一模板外的一端通過第三螺母與第一模板固定。
11、可選地,卡接桿外周壁設置有多棱柱面。
12、可選地,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相互背離的一側均安裝有斜撐。
13、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fā)明的易于固定的建筑模板體系通過設置銜接組件,并在部分銜接組件的第二錐形筒與第一錐形筒配合時,使該部分銜接組件的第二錐形筒與連接件脫離,不影響第二模板的后續(xù)移動調整,至第二模板調整到位后再通過第二螺桿和拉繩使連接件與第二錐形筒抵接,限制其相對移動,完成對拉螺栓的安裝。
1.一種易于固定的建筑模板體系,其特征在于:包括建筑模板和對拉螺栓;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易于固定的建筑模板體系,其特征在于:連接件包括第三錐形筒、第二螺母和卡接桿,第三錐形筒的大端朝向第二錐形筒,用于與第二錐形筒抵接;卡接桿位于第三錐形筒內側且與中間螺桿的另一端抵接,并通過第二螺母與中間螺桿連接;第二螺母位于第三錐形筒內側并與第三錐形筒的小端連接;拉繩的一端固定并纏繞于卡接桿;卡接桿外開設有環(huán)形的卡槽;彈片一端連接第二錐形筒內壁,另一端向第二錐形筒內部且小端一側延伸至與卡槽卡接,進而使連接件與第二錐形筒保持連接;且彈片與第一錐形筒磁性相吸時產(chǎn)生形變并與卡槽脫離。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易于固定的建筑模板體系,其特征在于:第二模板的貫通孔遠離第一模板的一端設置有導向錐筒,導向錐筒的大端朝向遠離第一模板的一側,以便于向外拉出第二螺桿。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易于固定的建筑模板體系,其特征在于:第二模板的導向錐筒內可拆卸地安裝有錐套和傳動螺母,錐套與導向錐筒錐面配合,且為傳動螺母提供與第二螺桿垂直的抵接平面;第二螺桿的一端在伸出貫通孔后,傳動螺母套設于第二螺桿外,并通過轉動傳動螺母促使第二螺桿進一步向遠離連接件的方向移動。
5.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易于固定的建筑模板體系,其特征在于:第二錐形筒和第三錐形筒的大端抵接,且抵接的一面包括錐形斜面,錐形斜面引導第三錐形筒向第二錐形筒靠近時與第二錐形筒保持同軸。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易于固定的建筑模板體系,其特征在于:第二錐形筒和第三錐形筒抵接的一面還包括抵接平面,抵接平面與第三錐形筒的軸線垂直,并位于錐形斜面的外圈,且與錐形斜面構成曲折面。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易于固定的建筑模板體系,其特征在于:彈片有多個,繞第二錐形筒周向間隔設置,且遠離卡槽的一端通過固定環(huán)連接,固定環(huán)連接于第二錐形筒內壁。
8.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易于固定的建筑模板體系,其特征在于:第一螺母位于兩個建筑模板之間,包括錐形套和位于錐形套內側并與錐形套小端固定連接的內螺套,錐形套的大端與第一模板抵接,內螺套用于連接中間螺桿和第一螺桿,且內螺套的外周壁為多棱柱面;第一螺桿伸出第一模板外的一端通過第三螺母與第一模板固定。
9.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易于固定的建筑模板體系,其特征在于:卡接桿外周壁設置有多棱柱面。
10.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易于固定的建筑模板體系,其特征在于: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相互背離的一側均安裝有斜撐。